这部短片,来自金牌导演罗景壬,是改编自中国信托慈善基金会——「台湾梦儿少社区陪伴扎根计画」的真实案例 当中描述的一位在火葬场长大的女孩,如何在陪伴班老师的理解和帮助下,成功走出“选择性缄默症”阴霾的故事。 在导演罗景壬的手记中,他说这是一个关于预设立场的故事。 什么叫预设立场?在这部片中便是因为向来孩子在人们眼中都是天真无知的,所以当他们不发一语,通常我们都会感到不幸。 而有了这种不幸的情绪后,便会引发一连串只来自我们预设的景象。当孩子在那样的景象中,我们就会忍不住怜悯她,想要去帮助她。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,多数人都会和片中老师最初的想法一样,会不由自主的觉得小薇可怜,因为妈妈在火葬场上班,小姑娘每天经历的都是生死瞬间,而爸爸又患有口腔癌,这样的条件真的是太符合同情了。 但却在那时忽略了,产生这种情绪的,只是自己。 你去同情可怜的并不代表理解了别人的处境,反而正因为你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幸福中,所以才会觉得别人过得不好。 不可否认同情是一种好心的体现,我所无奈的只是身边围绕着太多的同情。 记得作家茨威格就曾在《同情的罪》一书中说过: 同情有点像吗啡,它起初对于痛苦确是最有效的解救和治疗的灵药, 但如果不知道使用的分量和停止界限,它就会变成最可怕的事物。 所谓真正的同情该是对别人的遭遇有感情共鸣,或是对别人的行动理解赞同。 而很多时候,我们自以为的怜悯心和同情心,却是对他人最重的歧视。 因为觉得对方可怜,所以才不自觉地用更低的标准去审视对方。 这种可怜让本来不觉得特殊的人,意识到自己是残缺的需要被特殊对待的,而这样的时候,同情就不是好心了,更多的,是在剥夺他人想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权利。 想来或许生活中人们所拒绝的并不是别人的同情,更多的,是大多人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,随意下结论的态度。 其实同情这两个字并没有明确的定义,它最初所代表的也是善良。 只是碰到遇到事情的人,比起可怜,理解和懂他,才是他所更需要的。 当他感知到你信任他有能够找到幸福的能力,才是对他最大的帮助。 Via.场库